这部戏袁雪芬不甚满意,但戏迷很喜欢,时隔41年终于复排

在越剧的历史长河中,不乏经典之作,《梅花魂》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自1945年初演以来,这部剧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,尤其是袁雪芬老师的精湛演绎,使之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。然而,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,面对原作的不足与时代的变迁,上越的艺术家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,勇于创新,力求赋予这部经典新的生命力。在经历了数次打磨之后,新版《梅花魂》终于正式开始,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、传承与创新的视听盛宴即将拉开帷幕。

越剧《梅花魂》首演于1945年,虽然上越在1958年和1981年重演过,但袁雪芬曾经直言不讳:“虽然观众很喜欢这出戏,那是因为唱腔的流传,但我对这个戏的本子始终是不满意的。”这也给复排的主创无形中增加了压力,最终大家向着传承不复古、创新不离根的目标进行了数度修改,今年8月正式建组。

《梅花魂》首演时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,它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、不怕牺牲、团结抗敌的精神,同时也鞭笞了以卢杞为代表的卖国贼。今天重排经典,导演孙虹江尤其注重增强戏的艺术性和抒情性,由此就要思考如何强化陈杏元和梅良玉两人爱情的分量。原先《梅花魂》中也有真挚纯洁的爱情,只不过有些简单化、直白化,忽略了爱情的发展和对各自的成长,缺少了爱情萌动的元素。

图片[1]-这部戏袁雪芬不甚满意,但戏迷很喜欢,时隔41年终于复排-集雅曲艺网

再加上当年的唱腔一路中板,缺少了一定的抒发性。因此,在继承原有的精彩唱段的同时,《梅花魂》又开拓出抒情性较强的对唱,以及必不可少的核心唱段,比如向父母告别前、陈杏元跳崖前,唱腔设计陈钧加入了一些咏叹调般的慢板,让音乐丰富起来。另外除了尺调,这次又新增慢板、弦下调、慢四工、落字调等,唱腔的丰满也是当代戏曲审美的基本要求。

孙虹江坦言,其实《梅花魂》的矛盾冲突点非常好找,即反抗侵略与屈膝投敌的矛盾,但故事中的爱情故事更是惊心动魄,于是,他抓住了两个“情”字——儿女情愫和家国情怀。一对有志的年轻人,在国家危亡、人生艰难的时刻走到了一起。故事有陈东初、邹伯龙为代表的正义势力,有陈杏元在分水河临危不惧的重要抉择,最后奸贼被除夫妻团圆,迎来了风雨过后艳阳天的美好。

“这个戏必须要达到好听好看的要求,才能回应观众的高期待。”方亚芬说,袁雪芬演绎的版本没有留下影像资料,大家只能靠录音找感觉。副导演刘永珍表示,在设计唱腔的过程中,老腔与新腔的衔接要不露痕迹,前悲后喜的舞台风格也需要统一。

而唱腔设计陈钧说:“我在创作的时候,脑子里没有什么新腔、老腔,只要符合人物,符合这个流派的风格,我都可以用,所以就可以统一起来,而且老师们好听的唱腔基本都保留下来。”陈钧回忆起袁雪芬在世时,他想发展丰富一下《英台哭灵》的唱腔,袁老师讲了一句话:“这么多年不演,怎么好不改呢?”陈钧因此坚定了信念,好戏是改出来的。

《梅花魂》的复排,不仅是对一部经典剧目的致敬,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。它不仅唤醒了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,也激发了新一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。在导演孙虹江、唱腔设计陈钧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,新版《梅花魂》不仅在唱腔上实现了创新与丰富,更在情感表达上深挖了人物内心,使得“儿女情愫”与“家国情怀”相得益彰,达到了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。

正如方亚芬所言,好戏是改出来的,正是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,让《梅花魂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不仅赢得了国内观众的赞誉,更吸引了海外学子的广泛关注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中国与世界的桥梁。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